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26篇 |
免费 | 1490篇 |
国内免费 | 6572篇 |
专业分类
186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0篇 |
2023年 | 370篇 |
2022年 | 637篇 |
2021年 | 630篇 |
2020年 | 686篇 |
2019年 | 720篇 |
2018年 | 431篇 |
2017年 | 512篇 |
2016年 | 476篇 |
2015年 | 645篇 |
2014年 | 943篇 |
2013年 | 875篇 |
2012年 | 1153篇 |
2011年 | 1096篇 |
2010年 | 940篇 |
2009年 | 980篇 |
2008年 | 1033篇 |
2007年 | 1003篇 |
2006年 | 955篇 |
2005年 | 824篇 |
2004年 | 679篇 |
2003年 | 562篇 |
2002年 | 507篇 |
2001年 | 483篇 |
2000年 | 431篇 |
1999年 | 229篇 |
1998年 | 121篇 |
1997年 | 101篇 |
1996年 | 84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根据GenBank中的I型鸭肝炎病毒全基因序列设计了扩增I型鸭肝炎病毒VP1、3D基因的引物, 用该特异性表达引物从I型鸭肝炎病毒cDNA模板中扩增得到目的基因VP1、3D, 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目的基因和表达载体pET32a后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转化宿主BL21(DE3), 用不同浓度的IPTG诱导VP1、3D基因的表达, 收集菌液进行SDS-PAGE电泳, Western-blotting分析蛋白免疫原性。结果表明, VP1、3D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量较高, 表达产物的分子量约为48 kD、68 kD, 并能被兔抗DHV-1血清所识别。I型鸭肝炎病毒VP1、3D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74.
75.
冻土甲烷循环微生物群落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冻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容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碳库,既发挥着碳源又起着碳汇的作用。人们非常关注贮存于冻土中有机碳的最终归宿,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快冻土的解冻,释放更多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到大气中,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据估计每年从北半球冻原陆地生态系统释放进入大气的甲烷约占全球自然界释放甲烷总量的25%。研究证实冻土生物源甲烷的产生和消耗分别由耐(嗜)低温的产甲烷菌(methanogens)和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s)介导。鉴于冻土甲烷循环对全球甲烷平衡的显著作用以及在冻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功能,对介导冻土甲烷循环的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评估冻土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影响,本文就冻土甲烷循环过程、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活动、生态功能及其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开展冻土甲烷循环机理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6.
该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滇山茶的花叶(绿叶区和金叶区)的cDNA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滇山茶的花叶呈色机理。测序结果得到了228 862条单基因序列,筛选得到了4 851条差异表达基因。2 291条差异表达基因在GO数据库中有功能注释,1 826条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到COG数据库,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被分为23个主要功能类别,其中大部分基因与滇山茶的生长和代谢有关。1 363条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了KEGG数据库,进一步筛选出了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序列最多的15条代谢通路,其中卟啉和叶绿素代谢途径中的GluRS、δ-ALAD、ALAS基因和类黄酮合成途径中ANS、LAR、CHS基因与滇山茶的花叶形成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滇山茶的花叶呈色是由于叶色相关代谢通路中大量的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引起的,并不是由单基因突变所致,病毒诱导的多个代谢途径基因沉默可能是滇山茶花叶呈色的主要原因。该研究丰富了滇山茶的转录组信息,并为滇山茶的彩叶品种培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7.
为了明确河南省小麦品种的抗叶锈性及抗叶锈基因的分布,为小麦品种推广与合理布局、叶锈病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2015年采自河南省的5个小麦叶锈菌流行小种混合菌株,对近几年河南省16个主栽小麦品种进行了苗期抗性鉴定,然后选用12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对这些品种进行苗期基因推导,同时利用与24个小麦抗叶锈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30个分子标记对该16个品种进行了抗叶锈基因分子检测。结果显示,供试品种苗期对小麦叶锈菌混合流行小种均表现高度感病;基因推导与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可能含有Lr1、Lr16、Lr26和Lr30这4个抗叶锈基因,其中先麦8号含有Lr1和Lr26;郑麦366和郑麦9023含有Lr1;西农979和怀川916含有Lr16;中麦895、偃展4110、郑麦7698、平安8号、众麦1号、周麦16、衡观35和矮抗58含有Lr26;周麦22中含有Lr26,还可能含有Lr1和Lr30;豫麦49-198和洛麦23可能含有本研究中检测以外的其他抗叶锈基因。因此,河南省主栽小麦品种的抗叶锈基因丰富度较低,今后育种工作应注重引入其他抗叶锈性基因,提高抗叶锈性,有效控制小麦叶锈病。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EBV膜蛋白gp350/220的表达对共刺激分子ICOS的影响以及与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方法:繁殖饲养BLLF-1转基因昆明鼠以及正常昆明鼠,观察它们淋巴瘤发病率的差异。取发病的BLLF-1转基因昆明鼠脾脏淋巴细胞,用FITC标记的抗gp350/220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p350/220是否在该转基因昆明鼠淋巴细胞内表达及其表达部位。对发病转基因昆明鼠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与正常昆明鼠的进行对比分析。用RT-PCR方法检测转基因小鼠共刺激分子ICOS的表达变化。结果:BLLF-1转基因昆明鼠淋巴组织病理性改变与正常昆明鼠有显著差异,免疫荧光检测到该转基因小鼠淋巴细胞表达gp350/220于胞浆和胞膜上,病理学观察发现,发病小鼠淋巴结组织有反应性增生,脾脏淋巴瘤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证明为T细胞淋巴瘤,转基因小鼠脾脏、肺脏及肿瘤中ICOS表达显著升高。结论:BLLF-1基因的表达,与该转基因小鼠发生T细胞淋巴瘤有关,并引起共刺激分子ICOS表达的变化,该转基因小鼠的建立,为我们进一步研究BLLF-1基因在T细胞淋巴瘤发病中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9.
HanZhi-wu XuXiao-xia QiuZhao-mei RenLu-quan 《仿生工程学报(英文版)》2005,2(2):63-67
Five kinds of 45^# steel samples with concave features on the surface were manufactured using Laser Texturing Technology (LIT). Optimum design theory was used to design the experiment, and a two-level orthogonal table-L16 (2^15) design was adopted , Micro-wear and micro-friction experienced by samples with concave surface features and samples with smooth surfaces were compared experimentally. The wear resistance of samples with concave surface features was increased most,and different surface morphologie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f~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80.